有一次,王阳明和朋友同游南镇,两人在山间漫步,这时朋友指着岩间一丛花树问他:老王啊,你总说“心外无物”,但你看这深山中的花树,清风徐来,它自开自败,跟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?
王阳明看着花树,捻须笑着回答:
“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同归于寂;你既来看此花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,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。”
这是“阳明心学”中很有名的公案。
这个故事跟《指月录》中的一段记录有些相像:
灵山会上,世尊拈花示众,是时众皆默然,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。世尊曰: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付嘱摩诃迦叶。
这是拈花微笑,以心传法的故事。
几百年来,“阳明心学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,那阳明先生究竟讲了什么?
一、静中静不是静
阳明先生讲学时,有个学生提问:先生,在安静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学习很有进益,但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,这是为什么?
王阳明回答说:
“这是你只知道静养,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。这样一来,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。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,才能站得稳,才能静亦定,动亦定。”
我们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,平日里感觉一切都不错,但一遇到事情,就发现自己所谓的修养、学识全部用不上,该发火还是发火,该紧张还是会紧张。
其实,王阳明早就给了解决方案:
一是打坐静心,二是事上练。
很多人都以为王阳明只教人打坐,修炼自己,却忽略了阳明心学更重视实际操练。
阳明先生说:
人必须在事上磨炼,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。若只爱静,遇事就会慌乱,始终不会有进步。那静时的功夫,表面看是收敛,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。
苏洵曾在《心术》中写道:“为将之道,当先治心。然后可以制利害,可以待敌。”
一个人要修炼到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,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”,一定要通过很多重大事情的考验。
二、无善无恶心之体
有一天,王阳明的弟子薛侃在花园中除草,他望着脚下的杂草,感叹说:“为何天地之间,善难培养,恶难铲除?”
旁边正在浇花的王阳明听到后,回答说:“你并没培养善,也没有铲除恶。”
薛侃非常疑惑:我已经辛劳半天,锄了很多杂草,我也经常在园中种花,怎么能算是没有培养善,没有铲除恶呢?
阳明先生微微一笑:“你呀,如此看待善恶,错误在所难免。”
看到薛侃更加疑惑,王阳明解释说:
“天地生万物,这就和园中有花有草一样,但哪里有善恶之别呢?
你想赏花,花就是善的,草就是恶的;可如果有一天,你想种一方草坪,那草就是善的,而花就被当成恶的。
这种‘善恶’都是由你的私欲产生,因而就是错误的。”
“那这不就成了‘无善无恶’了吗?”
王阳明正色回答: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,它之所以有善恶,全是你强加给它的。
王:我问你,黄金是善还是恶?
薛:黄金人人都想要,自然是善的。
王:黄金在你手中,自然是善,可如果这黄金是在你腹中呢?
薛:那……那就是恶。
王:粪便是善还是恶?
薛:分辨人人厌恶,自然是恶的。
王:可是粪便能够肥沃土壤,在老农心中,它就是善的。
在“阳明心学”中,有一个很有名的“四句教”:
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。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天地万物,本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,只是因为人的“分别心”,才把事物区分成了善恶。
有了分别,就有了喜好与厌恶,但事物的本身,是不会因为人的喜恶而有分别的。
三、人人皆可为尧舜
在一次,在讲学时,王阳明对弟子们说:“人人胸中都有个圣人,只是不自信,又不肯努力,所以埋没了这位圣人。”
弟子们听到后有些震惊,毕竟根据他们的认知,圣人需要很高的境界,怎么能人人都可以做圣人呢?
王阳明指着一位弟子说:你心中就有一个圣人。
弟子惶恐不安:弟子不敢。
阳明先生笑着回答:人人都有,你怎么就不敢?
随后,王阳明吟诵了一首诗:
“个个人心有仲尼,自将闻见苦遮迷。而今指与真头面,只是良知更莫疑。”
王阳明的这句教诲,像极了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后,开口说的第一句话:
一切众生,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执著,而不证得。
每个人心中都有成为“圣人”的种子,但因为各种妄想偏执,反而像是泥污沾染了明镜。
怎么样才能做圣人呢?
王阳明给出的方法是“致良知”,就是遵从自己的良知去做,这种良知,是未经过玷染的。
四、知行合一成都期货配资的智慧
有一次,一位弟子问王阳明:“读书不记得如何?”——读书记不住咋整?
王阳明听后,回答说:“只要晓得,如何要记得?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,只要明得自家本体。若徒要记得,便不晓得;若徒要晓得,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。”
又有弟子问:“看书不能明如何?”——读书读不明白,那又咋整?
王阳明回答说:“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,故不明如此。······须于心体上用功,凡明不得,行不去,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。”
在这里,王阳明提到了一个做学问甚至是做人的大智慧——知行合一。
很多时候,我们读书,只想着“记得”,但能被记住的,其实都是知识,王阳明却教人要“晓得”,晓得的才是自己的智慧。
对于读书读不明白的问题,王阳明回答的是要知行合一。
很多时候,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,其实并不知道。
很多事,只有当我们在心中悟透,而且能够做到的时候,才能真正知道。
知行合一,这才是“心学”的学习方法。